践行“双新” 课堂变革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4-12-02 来源:光明初中

光明初级中学践行“情理课堂”教学研究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人方式变革,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于第13周开展了“践行‘双新’,课堂变革在行动”教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围绕“新课程、新教学”,从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数字赋能等视角进行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中探索“双新”下情理课堂的新建设、新理念。

 

单元教学常态化,教学设计结构化

“双新”推进中,老师们深入研究和实践单元教学,基于学科大概念,统整教学内容,梳理单元结构,从单元角度整体设计任务、驱动问题、学生活动和评价,体现单元内各课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结构性。

 

语文组赵旖文老师设计了“感受生活,记录真情”作文分享会这一单元核心任务,有效运用读写贯通的方法,开展《小站》教学活动。学生课前自读课文绘画插图,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认识;梳理文章材料,完成思维导图,深入理解材料与主旨的关系;引导学生从阅读策略中推导出写作策略,再运用写作策略进行创作。本节课巩固和拓展了单元教读课文的学习成果,提升了学生读写贯通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组陆珊珊老师在设计“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图像分析”时,考虑到图像法是表达函数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以此为工具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因而在本节课设计中,老师带领学生经历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图像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掌握从函数图像中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形成从函数图像提取信息的基本步骤,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综合文科组宋诗盈老师立足单元教学视角设计了“人要有自信”一课,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大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情境,通过案例设计与问题引导,让学生从感性层面逐渐深化对自信的理解,进而达到理性认知的高度。借用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故事,总结自信的来源,为第二框“如何做自信的人”奠定学习基础。


英语组张葛颖老师围绕“How can we get around and explore China?”这一单元大问题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本课Viewing and listeningA place to go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谈论假期的旅行目的地”,聚焦视听策略的习得和运用。围绕5W1H策略中的去哪里”“干什么”“为什么去”“怎么去”“和谁去”5个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5个问题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一条主线,后续单元内容皆为每个具体问题的拓展延伸。


艺体组刘冀婷老师执教的是“雪域舞韵”单元的第一课时,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藏族文化的窗口,为后续深入学习藏族舞蹈及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刘老师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体验式学习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通过模仿、观察、讨论等方法,学生掌握与展示了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增强了学生艺术表现力,促进文化理解与包容的,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综合理科组戴子乔老师聚焦新老教材的变化,探索新教法,采用场景探寻-条件分析-实验探索的策略,课上带领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彩虹,猜测彩虹出现的可能条件,通过实验寻找证据,深入探析光的色散现象。基于新教材中新增的育人价值,先是学生在实验中直观观察感受光的色散,再结合NOBOOK实验室,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白光的分解过程,深刻理解了光的色散原理,在深度学习中培养高阶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落实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变革学习方式

学校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与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落实国家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在项目核心任务、驱动问题的推动下,让学生在“真做事,做真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和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升多学科融合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英语组朱晓玲老师围绕“结合秋季实践活动创作连环画”的微项目任务,在任务引领下,学生阅读理解连环漫画、学习创作规则、设计创作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连环漫画的阅读技巧,提升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理科组陈伟红老师执教的是初二化学项目化学习的导引课。结合初二化学新教材的特点,陈老师以项目任务“设计和制作一款简易家用制氧机”统整单元教学设计。该导引课引导学生以产品研发人员的身份,拆解“完成制氧机设计和制作”这一核心驱动任务,规划项目实施方案,在任务拆解中思路外显,初步形成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为后续的探究课和展示课的学习建立结构框架,有利于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


数学组刘天晨老师围绕新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开展了教学研究。该课以“制定上海野生动物园半日游预算”组织教学,学生在合作讨论交通、门票和观光车花费等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结合生活与数学,培养模型观念和抽象思维,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核心素养培育

本次研究课中,许多老师积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数字赋能,用数字技术助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组陈晓燕老师《苏州园林》的教学将数字技术贯穿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形成学生习作问题汇总,针对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借助VR技术带领学生线上浏览苏州园林,在身临其境、立体化的VR图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对苏州园林美的感受;通过生成式AI技术生成比较样本,学生在比较、质疑与思考中逐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与严谨性。


 

综合文科组文哲缘老师在“海陆变迁”中运用了AI技术,让学生跨越时空与地理学家对话;基于数字技术的课堂反馈,即时呈现加深了学生对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结合视频观察与实验探索,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知识,培养了探索创新的精神与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艺体组龚祺星老师在“‘丝’耀东方”一课中,巧妙地将工艺、设计与AI数字技术相结合,运用AI软件中“图生图”功能,引导学生将掐丝工艺包装盒作品的创意想法和构思转化为逼真的视觉效果,为学生的后续设计提供更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素材;借助投影设备带领学生全方位欣赏包装盒的制作及工艺;在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虚拟线上美术馆”近距离观赏同伴作品,给予点评,促进学生沟通分享,提升对掐丝工艺的审美感知。


 

本次研究课活动也受到了黄浦区教育局领导与兄弟学校领导、同行的关心与支持,领导和专家们通过线下、线上观课,深度参与研讨,对本次研讨活动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反馈。


 

在高质量实施“双新”,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进程中,我校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切实做好课程实施方案,坚持规范课程管理行为,以情理课堂为载体,重视课堂变革,构建校本教研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此影响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本周研讨活动中,各组教师围绕研究重点,开展教学活动,是光初情理课堂变革的一次生动展现!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