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08-11-24 来源:

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识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在亚里克山大的启迪下,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之概念。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又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此文被心理学界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70年代末,非智力因素概念基本上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进入80年代以来,对非智力因素及其与智力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和论文。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为人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包含的因素是心理的、主体的,而不是非心理的、客体的。其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考察。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它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是个最普遍的提法;二个层次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因素组成,有人还加上信念。这个提法也被普遍承认;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感、自尊心、好强心、自制性、独立性等因素构成。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众说纷纭。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就其广义来说的。从狭义来说,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而言。”在《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燕国材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第一个层次和上文的广义概念的定义相同。第二个层次把“非智力因素”具体为五个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个层次更具体为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等十二项因素。

接着,不少学者提出了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主要有:(1)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2)非智力因素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3)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品质,即我们所说的德行。(4)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5)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它们是①个性倾向性;②情绪和意志;③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6)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7)非智力因素即价值性心理因素。(8)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能力以外的个性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性格和气质。(9)在意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与功能

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的功能被归纳为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六个方面,并且,这些功能是统一的,对智力因素都适用;同时,这些作用在活动中要贯彻始终。也有研究者把非智力因素看成各要素有机结合的一个动力系统,认为:个性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情绪、情感、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诸种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主体心理结构中,它不仅是决定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而且能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而且有动力性质。因此,非智力因素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化的极其复杂的动力结构系统。这是一个具有始动、维持、调节、定向多种功能的动力结构系统,一个能使智慧潜能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智慧行为的动力结构系统。另有研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兴趣、动力、情感、意志、信念、性格六种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是以整体的相互渗透性来影响个性的学习进程的,它们在学习中具有八种功能:定向功能、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育智功能、审美功能、创造功能。还有研究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组成的:个性倾向性、情绪和意志、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这三种成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个性倾向性的功能在于为智力活动提供动力;情绪在智力活动中有三种功能:激活作用、动力作用、转化作用;意志既可以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气质对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它对智力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上;性格对智力活动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上,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认知方式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有的研究者则在解释非智力因素结构的同时又说明了结构中各要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特定的作用,个性对认识活动的动力定向作用,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背景感染作用,意志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调控作用,自我意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自我监督作用。

 

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六个方面的区别:()非智力因素属于非理性范畴;智力属于理性范畴。()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相联系,起意向作用;智力与认识活动相联系,起认知作用。()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种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没有组成一定的完整结构,即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关系一般是非必然的;智力诸因素组成了一定的完整结构,即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关系是必然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结构是不同的。()非智力因素属于活动中的动力——调节系统;智力属于活动中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构成了教学(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智力构成教学(学习)的心理结构。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联系: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即只有在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的主导下,智力与认识才会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反之,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与意向活动的主导,智力与认识便会消极被动,遇难而退,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此外,二者还有相互促进的另一面,即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张旭东等不同意燕国材的“指导”与“主导”的说法。他们认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不像燕国材所说是“指导”与“主导”的关系,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包含、联合起作用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表现,而且可以补偿它的弱点。()智力因素影响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含有智力因素:智力活动的效果可以转化成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融合,共同起作用。

 

四、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一个目的,一条假设,一个公式三部分组成。从中人们可以体会出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一个目的: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条假设: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却往往差别很大,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并能获得成功,成为人材。一个公式: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A=f (I·N) ,即学习的成功(A),是由智力(I)与非智力因素(N)共同来决定的。这个公式存在的意义是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弥补或提高,而且二者相互影响,结合在一起影响成就活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或内容。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对于学习心理发展的发生、维持和调节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业成就水平。

 

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研究者认为,在学校中,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智力,同时,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当这两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时,才能保证多出人才。培养非智力因素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从“非智力因素”本身来看,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它也可能成为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因此,一方面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看作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条件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其成为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方法及量化问题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较为松散、复杂,很多学者都认为它难以量化,其实任何新生事物在没有完全掌握它的时候都是这种状态。有的研究者认为不必作精确量化,只须把二者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就够了,在此基础上,再找出智力的三种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三种水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确定不同水平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就基本上达到了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由于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尚未穷尽其子项的开放式集合概念,而且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性质、作用方式都各不相同,很难一下子编制成一个非智力因素的总量表。因此应分别编制几个分量表,如动机量表,自我意识量表等,以期进一步探讨它们与成就的关系。其次,在这些分量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总量表。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