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2-06-21 来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每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如期而至,本学期我开的课题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经过备课、试讲、修改等一系列环节,最后正式开课,整个过程颇有些紧张、辛苦。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每一次开课都是一次锻炼。虽说平时教学中的每一堂课都需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落实课堂的有效性,但是公开课总归是需要格外认真对待的。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每一方面都需要仔细思考。因此不管最终上课的效果如何,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定会让我们有所收获。本次开课过程中让我感受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导入环节

在定下课题后,我上网搜索了相关内容,发现网上有不少关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视频或教案。很多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都是把地平线看作直线,把太阳看作圆,把日出或日落时地平线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抽象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课题。有些老师还向学生播放了日出的动画或视频。更有文学素养较好的老师引用了唐代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一边体会诗句所描述的边塞荒凉、苍茫的景致与诗人孤寂的情绪,一边把诗人所描写的画面用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可否认,用自然界中的日出或日落过程导入本堂课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在日出或日落过程中的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学生比较熟悉,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也比较贴近。如果再加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或画图操作,那么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初我也想如法炮制,但之后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第27章《圆与正多边形》的第4小节,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两小节之间无论是在知识内容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是相通的。因此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应该以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为知识准备与方法的铺垫,从而导入新课。虽然这样的复习导入形式并不新颖,对于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作用不大,但是却能实实在在的为后续的新课学习做好准备,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添加、组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是建立在较好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关注学生基础,落实知识点

备课时,为了显示本堂课的知识含量,我精心选择了一系列例题与习题。应该说这些题目对于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也都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在上课时,为了能把这些精心准备的题全部讲完,不得不加快上课的节奏。课后,有听课的老师向我反映:“你上课语速好快啊”。在评课时,也有老师指出这堂课中给与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其实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在上课时已经有所感觉。在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2和巩固练习时,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思路的,这说明学生们对于课堂中所提到的知识点与解题方法还没有掌握。

现在想来,其实作为一堂有效的课,并不在于课堂的容量有多大,最关键的还是要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切实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接受程度,不能盲目的求多求快。

 

三、          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听完试讲,教研组长老师建议我把“已知dr的大小关系推出相应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说理过程删去,因为这一部分的说理过程并不严谨,讲了学生反而会糊涂,不如直接观察直观图形得出结论。对于他的建议我一度非常纠结,一方面我也感觉这部分的说理过程确实不容易讲明白,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我又认为如果不讲究结论的证明与理由就直接运用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一直到正式上课之前的十分钟,我还在纠结。格致初中的教研组长老师受邀前来听课,他提早了几分钟。就在这几分钟里,老师向他提起了我已知纠结的问题。他听后立马表示赞同老师的建议,他认为关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严格证明在高中阶段会有所涉及,在初中阶段学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结论并能进行初步的运用,不需要在原本就含糊不清的理由上纠缠不清。他的这番话让我最终放弃了“讲理由”的想法。

从这个细节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的“度”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关注教材的同时还需多研究课程标准和历年的中考题,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

 

在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经历了再三的思考与修改,本堂课最终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对我而言都是收获。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