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彭拥军,来自光明初级,任教数学正好十年。
今天这个发言,我从接受李老师、顾老师安排的任务到现在,心中一直忐忑不安。首先面对这么多的教师,尽管大家不是老朋友就是新朋友,我有些紧张,其次大家是数学教学的内行,我底气不足,更害怕词不达意,浪费大家时间。不过任务还是要完成,今天就我个人的教学经历与大家进行交流,请批评指正。
一、紧张——努力的内驱
尽管我教了10年数学,尽管对数学也有无比的热爱,但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入门。因此,我时刻保持一种紧张的心态:原因之一是我经常提醒自己,作为教师,一进课堂,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他们都承载着家庭的100%的希望,不要因为我的不到位而误人子弟,所以也常提醒自己,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用自己的生命来教书;其次是我也十分珍惜目前的工作,也许在别人眼中,我取得过不少好成绩,对我也有一些赞誉。比如,今年我有位学生以537分考进复旦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在教师节这天,他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对数学的热爱是应我而起,收到这条短信,我兴奋到现在。不过,我时常思考“我何以为师?”此外,由于我大学专业不是数学,因此在教学上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总希望能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在教学上更追求精益求精。
二、反思——进步的源泉
孔夫子说过,三省吾身,可以为师矣。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只存在更好的课,没有最好的课,课的优化是无止境的,同样,教学经验也是如此。因此每一教学阶段结束,我总要回头看看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积累成功经验,寻找优化方向。
举例:《三角形的可剪性及其应用》发表于《数学教学》2007、4,写的过程
三、机遇——成功的推力
一个人就算有丰富的经验,是千里马,但没有伯乐,也不会从教师群中脱颖而出。被伯乐相中,这是机遇问题。如果说我这几年有收获、有进步的话,跟市、区教研室搭建的平台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们敬爱的区教研员李老师。从2005年市初三数学复习研讨会、2006年率领中心组、课题组等骨干支教崇明、2007年参加光明初与崇明东门中学的数学联合教研;2006年寒假,代表黄浦区教育学院对上海市“862”计划的19节初中数学课进行点评,拍摄评课专题片,2007年组织上海市有影响力的一批专家来我校指导,对课题进行中期论证;等等,不一一例举。
这一系列活动,如果把它们看成挑战,那么只是尽力完成任务,功能丧失大半。我们通过讨论,在争取学校全力支持的条件下,把它们看成一个个展示的平台,是一次次难得的机遇,因此在这种无畏的理念指引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我校最终有一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
这次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的获得,更说明了这一点,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帮助我们把关课题方向,邀请专家指点,这些专家有原市教研室副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张福生,原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著名特级教师顾鸿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魏耀发、区教研室主任邵良群、区教研员李大元等等。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如果拿获奖与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的进步相比,获奖显得十分渺小!
四、环境——成熟的保障
一个人有了一次机会,获得了较高的奖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些并不代表教师的成熟。真正成熟的教师是那些在课堂中久经历练的专家型教师,这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这种成熟的保障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学校的教研文化。我们非常幸运,这两样都拥有了,我校有这样的一种氛围、一个环境。前面所例举的一系列活动,我校上下一致,为我们的活动一次又一次开启绿色通道。每次都是教政治的校长、书记亲自挂帅,担任活动的总指挥,会务、后勤由总务处全权负责,我们只要负责业务就可以了。在教研活动中,同样有这样的氛围与环境。我们可能为某个环节而争吵,有时会面红耳赤,但不会把学术中的争鸣带进生活,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研氛围让我们不断渐近真理。
同时,我们十分团结,全力配合,争取出色完成各种任务。我这个人的想法很多,每一个学期总会为数学组找些事做。当我把想法跟薛大组长一说,薛组长等老教师二话不说,全方位进行支持;我们的青年教师充满活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同时他们也十分配合,总对我的这种额外的活从不拒绝。正是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有这样的一个团队,我们想不发展都不可能!
其次,我们也非常幸运地拥有区级层面的良好教研氛围,我校的其它学科教师总是跟我说,我区各校的数学教师,相互之间就像一所学校的教师一样熟悉,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我校数学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全区数学教师对教研员李老师、顾老师表示感谢!向格致初金奕老师等等,为我校发展提供过帮助、支持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总之,我们的发展,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让我们有了发展的平台;地利,让我们有了发展的环境;人和,让我们有了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具有教师的使命感,让我们有了发展的内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