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听课有感
发布时间:2006-10-09 来源:

    这次工作室组织我们学员赴崇明听三位特级教师的课,虽然很辛苦,早上430就起床出发,但是相对于听课后的收获,这点辛苦已算不上什么了。三位特级教师的课各有优点,各有特色。
    先说陈志刚老师的课对我的触动。
    初识老师觉得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极其普通的老教师,我实在感觉不出这位特级教师特在哪里。新课引入直接明了,讲话慢条斯理,实在是没有明显能吸引人的眼球的地方,但是等我慢慢地品味完整堂课,我终于品出了这杯美酒的醇与香。
    陈老师在课后谈到自己的备课思想是:把课上的内容、问题讲清楚,不赞成大容量,把问题搞清楚。确实老师的这堂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是通过陈老师的设计把盐的溶解性及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两大难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彻彻底底。
    这堂课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非常明显的显现了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设计。老师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老师的问题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寻找规律,思考并总结结论,放手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中获得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归纳、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不仅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是体现了老师轻知识的传授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理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差距确实存在。老师慢条斯理,轻轻松松地上课却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而我在每堂课上都讲的唇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题目的简单机械训练轻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从短期效应来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似乎不错,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却是不利的,在不经意间我们师生都成了考试和教材的奴隶。初三化学进度紧、任务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每堂课都是大容量,容易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课后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有了老师的这堂课对我的启迪,我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不能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不能再做教材的奴隶,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资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设计上不再强调一堂课的知识容量,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足够的学生学的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分解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彻底地解决问题,切实做到为学生的学习减负,也为老师的教学减负。
    再说施永新老师的课对我的震撼。
   《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一看到课题我不禁要想,这无非就是海水晒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在不是双基中的基本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有必要上一节课吗?这部分内容不是纯化学的内容,况且我们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学习,他不怕讲错、出洋相吗?
    听完老师的课我深深地为这位老教师的教学功底所折服。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眼界、角度明显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从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盐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我国海水晒盐的悠久历史的回顾,自然的融入《两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围绕问题:建晒盐场,选址时应考虑什么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于原料、运输、能量、防止自然灾害、环保、生态平衡等化工生产的基本要素有了一次较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堂课不仅展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更展现了老师本身非常深厚的知识底蕴。我们许多青年教师对于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错,而对于与社会相联系的实践经验、课外的拓展知识的了解却相当的匮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有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当是自来水”,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老师应当具有扎实的鲜活的知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最后说杨卫国老师的课对我的感动。
    杨老师的整堂课可以用激情高涨、活力四射这八个字来概括。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精湛的教学技艺,它更需要激情与活力。试想一位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老师在课堂上怎么可能用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今天教师自己的状态良好,进入教室会容光焕发,思维敏捷,进而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状态,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纵观这三位特级教师的特点,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共性:他们都具有非常良好的专业素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深厚,有很强的教科研能力,有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刊发表出版,多次参加教材编写、高考命题等等。这不正是我们青年教师不断努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吗?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