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研室副主任任其斌深入我校语文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诊断
发布时间:2006-12-15 来源:

                  校本教研,让常态课走向“优质”                                                                                             2006126下午,我们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常态下的优质课探索”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张敏、柴维维老师分别执教了《孔乙己》和《死海不死》这两篇课文。生动翔实的课堂教学实例引起了听课教师强烈的共鸣,我们认为这两堂课朴实、真实,教与学的自然形态极为清晰,丰富了本次教学诊断活动的内涵。
    课后,区教研室副主任任其斌、副校长彭本新、工会主席朱福荣、教学教导金玲以及光明小学部分语文教师一同参加了本次教学诊断活动。周纯杰老师首先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时刻观察课堂中发生的现象或问题,本着求真的态度对教与学作出一定的诊断,使教学活动始终运行在科学的轨道中,在教学反思中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随后,任其斌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诊断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这两堂课都能抓住文本特征,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柴维维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学小品文。从课文的构思布局来看,作者使用了三处妙笔:开头写死海的奇特现象,这叫“悬一笔”,中间穿插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叫“插一笔”,末尾处再附带说说死海的现在和将来,这叫“补一笔”。这三笔决定了文章的趣味性。柴维维老师抓住这一“文脉”来探讨课文的严密性,即拉起了一根重要的、具有课文写作本质特点的线索——探求写作思路中因果关系的安排,在教学中通过散读、圈划、质疑、品析等手段来把握文章中层层因果关系。教师组织第一次讨论:从全文的脉络看,课文内有怎样的因果关系?课文开头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死”,与“人在水中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不死”,是“果”,海水的咸度高、浮力大是“因”。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是“果”,死海在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形成是“因”。教师组织第二次讨论:从说明的重点语段看,段内有否因果关系?第四段的内部层次中,先是由果及因的解释:浮力大是因为咸度高,咸度高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后是由因及果的解释:由于咸度高,海水比重大于人,由于人的比重小,所以浮在海面上。第六段也是因果说明,咸水湖的形成是“果”,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因”。教师组织第三次讨论:文章中更小的层次内也是否含有因果关系?第七段中,游客多是“果”,海水环境好是“因”;由于有人类活动这个“因”,便有了死海“不死”这个“果”。第八段中,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水量”的“因”,便会有“死海真的要死 ”这个“果”。由于教学主线突出且贯串的内容、层次丰富,因而老师的课显得实惠、实在,把课文的思路——死海的特征,死海的形成、死海的现在和未来——清晰地剖析出来,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引入了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较佳环境。
    张敏老师执教的《孔乙己》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指向集中。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如老师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如“青筋条条绽出”、“颓唐不安”、“笼上了一层灰色”、“排出”等。老师还对“排出”一词作了微格化处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说明了什么?一学生答道:“为了摆阔气,显示自己有钱。”老师追问:“孔乙己为什么要显示?”一学生回答:“他为了让大家知道他有钱,他比那些短衣帮富有,可以美美地喝酒。”老师又问:“孔乙己显示过后又怎样呢?”一学生说:“还是被别人看不起,并说孔乙己又偷了人家的书。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可以看出他的麻木不仁。”在微格教研时,老师正抓住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提出:孔乙己到底麻木吗?孔乙己并不麻木,而且很敏感,从孔乙己不断掩饰自己可以看出他的弱小,他反抗的无力,生存环境的恶劣;从他企求的眼神、笼着灰色的脸可以看出人们的嘲笑已经触到了他的最痛处,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其次,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时引导他们理解作者“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很有意思的是,老师抓住了文中“我”(酒店的小伙计)的心理,在“小伙计”所接触的人中,“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这些“成人”们只会用世俗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穷酸潦倒,是孔乙己的“可鄙”与“可笑”。“小伙计”则出于被压抑的心理,用少年纯真的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是孔乙己带给大家的欢乐;这些冷漠的笑声让孔乙己生存在无爱的人间,他必将走向死亡。至此,小说的主旨和盘托出。任其斌老师的教学诊断给了我们语文教研组很大的启示。他说,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关键,我们教师只有“钻”入文中,方能“跃”出纸外,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底气,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最后,彭本新副校长肯定了我们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认为教研活动要活跃,要进行思想碰撞,要常虑常新,让我们的常态课走向“优质”。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