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不断成熟的道路上
在注重展现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教改大潮中,仅凭着一股认真劲的我感到越来越不适应了。忙忙碌碌地教了十几年的书,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忙着应付教学,匆忙的脚步中遗忘了许多教学的智慧,失落了自己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些东西。我也曾叹息过,但更多的时候在日常教学的流动中忘记了叹息。领导们也时常给我不少的鼓励与支持,这又使我不安,惟恐自己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不作为。
时下,由上海市第十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和光明初级中学联合举办的说课比赛已经进入了高潮。说实在的,这种“真枪实弹”式的教学比赛我是望尘莫及的,我惧怕这种通过抽签选定文本然后当场解读文本并提出教学策略阐发教学理念的比赛规则 ,它多少带有“即兴发挥”的成分,这样高强度的教学运动对我一个不擅长自发性表达、不习惯教学思考的人来说简直是觉得压力丛生,然而我校语文教研组的同仁们还是把我推上这一锻炼的平台。
我内心沉重,有时上课时也魂不守摄,一身的不适应。
我来到了说课比赛的现场,看到四位评委和不少语文教师坐在下面,我想正眼看一看他们以平复一下我不安的心绪,可是进入视野的只是模糊的影子。我忙把目光投向文本——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紧张都被我吞食下去了。我顺着“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的陈述”的思路进行说课。关于文本的解读,由于我已经把蕴藏在语言文字的“人性之美”提炼出来,所以我赶紧结合文本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与思想倾向。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在文本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一堂课的标的,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感受字里行间的父与子面对人生的厄运时所闪现的人性之美。这种“美”是在灾难中显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如父亲不顾余阵的危险在废墟中找寻儿子38个小时所展现的父爱的坚毅、信念的执著;又如儿子让父亲先救出废墟中的14个同学再救自己。在教学过程的陈述中,我分三步:一是整体感知理“文脉”——明确在灾难发生后父与子各自的表现;二是品词析句抓“文心”——揣摩文本中细腻传神的人物描写,尤其是对话描写,来体验父子期待中的真诚、救援中的冷静、相逢后的欣喜;三是回归整体——思考在千字小说中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表现的深意。第一步讲得还算顺利;第二步讲得就不够深入,总在语言的外围打旋,没有沉浸其中;第三步我还没讲清楚,比赛时间已经到了。这时,评委之一的
走出比赛现场,我一下子松爽了许多,考验总算结束了。想想几天来的个中滋味,不免觉得此时的心境丰富了许多,有紧张后的释然,有释然后的醒悟,更有醒悟后的不安。语文特级教师柳泽泉在《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环之路”》的报告中谆谆告诫我们要磨砺内功,要“自己逼自己、自己磨自己、自己量自己”,说课比赛对我的“逼”与“磨”抖落了我身上自满浮躁之气,同时也“量”出了我的差距,说课比赛需要坚实的心态,需要深厚的积淀,更需要艰苦的磨练,这样才能在说课实践中左右逢源。以前,我常常自诩自己已经是个成熟性教师,然而本次说课比赛让我明白一个成熟性教师是宝贵的,必须具备思想深邃、从容恬淡、有钻研反思能力等特质,显然我还不够成熟。成熟之路尽管漫长,我愿行走在不断成熟的路上,寻觅源头活水,领略清寂路上的天光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