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札记(3):说课,成就课堂的理性
发布时间:2006-10-11 来源:

           说课,成就课堂的理性
    上周五,听了光明中学国家级英语骨干教师李翠华老师《怎样说课》的报告,我觉得心情十分沉重。老师指出:教师要少一些“匠气”,多一点“底气”,这里的“底气”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理论素养,说课能让教师在理论、理念的引领下找到实施某一教学方案的缘由,即明确自己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在说课中要呈现出这样教所应有的理论轨迹。老师还结合自己的一系列说课比赛的经历畅谈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惊羡之余,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适应时代的好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而我辈正是耕耘在教学实践沃土上的“思想的缺席者”。由于缺乏“思想”,因此上课也缺少一定的厚度和宽度。
    眼下,面对“在20分钟内解读一篇文章然后进行说课”这一比赛活动,我能说出些什么呢,我忧心忡忡,总觉得自己很难达到。在惴惴不安中,一天晚上我尝试着看一篇文章后模拟说课的情形,结末是把握不了文本的“脉”(结构层次)和“心”(立意主旨)等,至于要提出实施教学方案及理论依据,那更是毫无思绪。我已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说课比赛的“分量”了。
    本周五下午,我们语文教研组的7位四十岁以下教师进行了一场校内的说课比赛。还好,这次比赛是可以事先准备的,可以挑选自己熟悉的文本,少了些“即兴说课”的磨砺之苦。然而我们还是严阵以待,说教材的处理,说教法的选择,说施教的意图,渐入佳境,陈增玲、吴晓蓉、张敏、田颜蓉、王萍、柴维维等老师在说课过程中均有上佳的表现。

    我选择的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花脸》。在本文中“花脸”指的是一种面具,它记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同时通过买花脸、戴花脸的细节,表现了“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了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这种“豪气”,在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情感领域中所缺失的,应该加以培植。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情、意等角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2.抓住文眼,深入课文,学习“红线穿珠”和“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组织学生沉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作者就是借一个男孩的视角描写花脸,也是试图用文字来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而如何引领学生,从哪里切入,是设计教学的关键。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从这点入手:抓文眼,体会“红线穿珠”和“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既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又随文渗透隐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带着这些思考,在说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导入——演一演,展示花脸。一般来讲,导入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我想让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个花脸,体验戴花脸的感受。所以,导入中有为课文学习铺设的情感准备。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理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熟读是阅读感悟过程的第一步。我想采用默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静下心来真读书。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即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实质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喜欢”,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围绕文眼表达对花脸感情及其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大问题,贯穿于整个环节:每一段是如何表现“喜欢”的?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这样能引导学生涵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来表达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关公花脸的深层内涵的展现,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爱之越切。本文表现人物情感时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如“我”买花脸时“惊喜地发现一个”,但“看得直缩脖子”、“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形象地表现了孩子看了花脸又爱又怕、虽怕但对花脸还是割舍不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真爱。第四环节是对文本的拓展与深化。这个环节我设计如下问题:“我”喜欢花脸的背后有什么深层涵义?为什么对“关老爷”的花脸情有独钟?让学生展开深入地讨论。明确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它与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精神浑然融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关羽以忠贞、守义、勇猛著称,所以吸引着“我”。“我”对“关老爷”这一花脸的喜爱正是体现了男孩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花脸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律动。

    这样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说课活动,使我对文本的把握有了一种纵深感,才刚刚体验到“钻研教材”四字的分量,真是“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要努力成为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边教学,边研究,观察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情景,让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变得有根有据,每一个教学实践都有理论支持,从而不断地认识说课对造就理性课堂的意义,重新理解自己作为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下个月19日我就要和陈增玲、吴晓蓉一同参加由上海第十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共同举办的说课比赛,当场抽签,即兴说课,又要体尝如坐针毡之苦。这种磨砺之苦使我再也不能等闲视之,要在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过程中成长,有压力其实是专业自觉的开始,置身在一个充满专业自觉的氛围中,能唤醒自己沉睡的专业自觉性,并形成一种学习、教学、科研的教师生活方式,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