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札记(1):语文课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
发布时间:2006-09-15 来源:
           语文课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

    今年九月一日,我带着懵懂走进了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教学。
    此前只听得陈增玲老师在第一轮新教材教学研讨会上说的,新课程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要改变过去的“只读”式学习,即学生面对文本只关注“老师认为里面有什么”,不关注“我能从里面发现什么”。这样的教学就少了主动参与个体体验的激情,时间久了,学生积极研究的动力被消磨殆尽。对此,我似乎还不甚理解,毕竟没有尝试过新教材,心中空落落的。我陷入了一阵迷茫之中。
    在困惑中,我步入了第一单元“有家真好”,进入《散步》一课的教学。这是一篇描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间散步的生活场景,这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文章对南方初春田野景色描写后写了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但对于预备年级的同学来说,单纯地从主题入手往往会形成空对空的局面,学生的理解是囫囵吞枣的,这种和盘托出架空语言的阐发对学生可能意义不大。于是,在与预备(1)班的教学互动中我败下阵来,可以说,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认知是模糊的,这样的课上得有些“飘”,必将走入穷途末路。我不甘心,“穷则思变”,我想能否淡化些伦理尽量从语言的吟诵、揣摩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达成情感的熏陶。在预备(2)班的教学中我抓住描写春天田野美景的语段让学生“入境”,如“新绿随意地铺着”、“嫩芽儿密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一口水波粼粼的池塘”等,让学生体验到江南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清新明丽的美景,随后学生通过诗句的再现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样关于“春天的活力”、“春意的萌动”等具体意象就能移植到学生的心中,对语言的积淀、涵泳、诵读的确使学生感受到春天所涌动的生命的气息。这一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如鱼得水。或许是我对语言的关注,一位叫章超超的同学在学习文章尾段时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从文中看,“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这一点非常清晰,为什么要用“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来表达”?尽管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我事先没有想到,可是我还是惊喜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下就表扬这位学生有一定的“生疑”能力。张南方同学说:“这种语言表达有转折的意思,强调了母亲和儿子尽管不重,但是我和妻子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母亲和儿子就是我和妻子生命的全部。”我说:“‘我’和妻子蹲下来背母亲和儿子,那一蹲,是那样的小心翼翼,那样的坚如磐石,那样的根深蒂固,他们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这正是成熟的生命(中年人)善待老去的生命,呵护幼小的生命。”讲到此处,我的内心也正在激荡。

    行文至此,我似乎感受到了语文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审美体验,享受到文本语言意蕴之深远,这是二期课改新理念对语文课的呼唤,我将铭记在心。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