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教学实例的争论中求真
9月13日下午,预备、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6位老师相聚一堂进行一次联合教研活动。副校长彭本新、工会主席朱福荣、教导处金玲老师都赶来了,着实增添了不少研讨的气氛。彭本新老师要求本次研讨从《散步》、《妈妈的账单》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实例来谈教学体会,要切己体察,力戒“空”。
首先,周纯杰老师从《散步》一课教学的“失”谈起,他说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就有一名学生说这篇文章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学生的回答本没有错,可是这不是语文课应有的风景,这种偏向伦理的概念化回答着实让教者“咯噔”一下,下面的教学可谓是乱了方寸。周老师显出一脸的无奈。这时,彭本新老师插话道:“你为什么不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解围呢?要治这个‘乱’,治好了这个‘乱’课堂就活了。你看文中有一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是文章的一个转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分歧呢,你应该以此为突破口来推进。”周纯杰老师又说,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另僻蹊径,通过对“南方初春田野美景”的吟诵、揣摩,来感受春天蓬勃盎然、清新明丽的气息,以春之物象来体验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发学生研读文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我决定委屈儿子,我伴同母亲的日子已短,伴同儿子的日子还长”、“我和妻子蹲下来……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本中的“我”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母亲给予“我”生命,儿子又是“我”生命的延续,“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正是背起了完整的生命世界,这是承载着责任的爱。谢丽华老师补充道:“这种责任支撑起中年人的生命,是成熟的生命善待老去的生命,呵护幼小的生命。”彭本新老师又插话道:“这就是二期课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重视。”周纯杰老师同时指出,文本情感的把握要通过具体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当然,这种对生命的理性思索或许学生不一定能清晰地领悟,但是可以把它作为“干柴”,可能暂时无用,以后一旦遇到“火种”,定会“燃烧”,即思想的升华,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到将来。
正当我们的讨论趋于热烈的时候,陈增玲老师无不担忧地指出在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同时知识点究竟如何落实的问题,它牵涉到语文课改如何“脚踏实地”的问题,已经成为二期课改的一个瓶颈。陈老师提出的这一棘手问题揭示出语文教学的“病苦”,使讨论趋于凝重。说实话,我们心中都没有底,我们都重视知识,想落实知识点,可是要做到“人文性”与“知识性”两手都要硬,需要我们更为艰辛的努力。
由于《散步》一课讨论的不断持续,《妈妈的账单》一文只是请吴晓蓉、刘融老师就“账单”给主人公带来的震撼力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教学设想。
最后,朱福荣老师肯定了教研组就教学实例来谈教者的真知灼见的务实求真的教研氛围,并指出老师们的想法不径相同,其间的碰撞、争鸣、融合定会引发问题意识,历练思维品质,通过不断反思来加速自身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