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政、史、地教研组工作小结
发布时间:2007-03-05 来源:
    期末将至,回顾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教研组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原则,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积极探索“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
    现就教研组一学期以来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做如下小结:

一、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1、理论学习

    政史地组是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研组。除了学科教学之外,教研组的老师还分别承担着学校的行政管理、德育教育,以及校园网建设等方面工作。为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参加校外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还积极开展组内学习、研讨。本学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手册》在黄浦区全面试行。对政史地学科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相关文件的规定中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学校自主确定。为此,我们分别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相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我们学习了相关文件,交流了区教研室对本学科的具体要求,分析了学生现实状况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考核标准。
2、队伍建设
    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备课环节的落实。组内的几位备课组长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们的组织和带领下,各备课组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地备课,积极开展组内听课、评课等活动。尤其是历史和初三政治备课组,两位备课组长,孙银昌、施联成老师不仅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而且影响、带动了组内的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二、德育教育全面落实
1、挖掘学科德育素材
    学生在校时间中,有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坚持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学科中蕴藏的德育素材,运用学科教育资源,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的四位青年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中,分别上了2节地理、1节政治和1节历史。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们注重挖掘学科德育素材。如张洪斌老师上的一堂题为《美国》的地理课,其中就加入了人口问题,例举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移民美国的事例,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更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拓宽学科德育途径,已成为课改背景下,教研组老师们实践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2、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外,教研组的老师们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多项德育活动。有纪年长征胜利70周年的热点沙龙和知识竞赛活动、每周三中午的时政广播、肖益嘉和倪训娟老师辅导学生参加了“市南杯”黄浦区乡土历史知识竞赛、赵越华撰写了题为《立足“两纲”教育,提升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参加了2006年底的黄浦区德育年会。

三、取得的成绩和荣誉

1、第二届“市南杯”黄浦区乡土历史知识竞赛中,由肖益嘉、倪训娟老师指导的十四位参赛同学中,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6人获三等奖。
2、2006年11月,学校举办的“聚焦课堂、教研助教”青年教师大奖赛中,张洪斌老师获一等奖,赵越华、肖益嘉老师获二等奖,石华老师获三等奖。
3、2006年9月石华老师荣获“社区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