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小结
发布时间:2007-03-01 来源: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在“行政推进、名师引领、教师自主”的态势下,开展了一系列教研工作。

一.通过“微格教研”来进行课堂教学诊断。
        2006126下午,我们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常态下的优质课探索”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张敏、柴维维老师分别执教了《孔乙己》和《死海不死》这两篇课文。生动翔实的课堂教学实例引起了听课教师强烈的共鸣,我们认为这两堂课朴实、真实,教与学的自然形态极为清晰,丰富了本次教学诊断活动的内涵。  随后,任其斌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诊断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这两堂课都能抓住文本特征,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于教学主线突出且贯串的内容、层次丰富,因而柴老师的课显得实惠、实在,把课文的思路——死海的特征,死海的形成、死海的现在和未来——清晰地剖析出来,实实在在地把学生引入了课文,引入了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较佳环境。张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征时引导他们理解作者“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很有意思的是,张老师抓住了文中“我”(酒店的小伙计)的心理,在“小伙计”所接触的人中,“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这些“成人”们只会用世俗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穷酸潦倒,是孔乙己的“可鄙”与“可笑”。“小伙计”则出于被压抑的心理,用少年纯真的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是孔乙己带给大家的欢乐;这些冷漠的笑声让孔乙己生存在无爱的人间,他必将走向死亡。任其斌说,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关键,教师只有“钻”入文中,方能“跃”出纸外,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底气,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依托“光明链”,在互动交流中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

         20061031下午,柳泽泉名师工作室10位老师来到光明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听课。田颜蓉、王李平老师勇挑重担,分别承担了《小石潭记》、《向中国人脱帽》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为本次“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教研能力”的专题研究活动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教学实例。柳泽泉老师主持了评课活动。他从“探寻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引入,对这两堂课作出了深入而精辟的评析
。其一,遵循“注重整体感知”这一阅读认知规范。如在导入新课后立刻让学生浏览文本,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二,注重朗读,强化认识,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即“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他认为,田颜蓉老师执教的《小石潭记》主要教会学生学会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触景生情。田老师借助画面、音乐的欣赏,体验文本中作者“临潭而观、寄情山水”的情怀,由水之乐→鱼之乐→人之乐(暂时的乐,其实还是无法排遣内心的抑郁),然后由乐→不乐,来涵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此时的柳宗元是一个孤独落寞的人,他内心空寂却不能忘情现实环境。其三,课堂的“生成性”较好,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点化。如在把握大胡子教授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只能理解到教授的“刁钻古怪冷峻”,王老师觉得学生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甚至是片面的,她巧妙地抓住了“教授的眉毛如旗般的展开了”、“我想看一看一个中国留学生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的”等语段,探究了潜藏在语言中的思维技巧,让学生体悟教授冷峻背后的真诚、热情和对中国人的友好与尊重。这种“点”的功夫在课堂中是极为宝贵的,它能满足学生的认知期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柳泽泉老师的课堂点评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思考,光明中学李敬东、敬业中学兰保民、尚文中学王彦瑾分别就“文本中的景与情是如何交融的”、“关于对文本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关系的处理”、“如何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重视“科研兴组”,使教学工作始终运行在科学的轨道中。
    为了使语文教学的可持续的内涵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提出了“科研兴组”的策略,以科研促教研。我们组申报了四项校级课题:周纯杰的《新课程下“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陈增玲的《在传统文化主题探究中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吴晓蓉的《初中语文拓展性作业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柴维维的《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帮助困难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实践》。在校科研室的部署和指导下,我们已经完成了研究资料的积累工作、案例分析工作以及中期反思交流工作。

四.强化“阅读拓展课”的管理,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获。
    预备、初一年级以二期课改新理念为指导,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看有益的书籍、剪报、摘抄等。预备年级的阅读以“山水之间”、“画里画外”为主题进行指导,初一年级语文备课组还召开了“分享读书快乐、交流心中体会”的读书交流会,展示了近一年来学生的读书经验、体会。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