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在“贯彻两纲精神寓民族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中”这一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学校既有的有效教学理念的探索,从不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专业水平出发,营造宽松愉悦的合作研究环境。语文教研组需要建立具有合作、互助特点运行结构,倡导民主参与、自主管理的运行环境,转变单一的布置、检查等职能,强调教师和教研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开放、求实和赞赏的心态,提升组内教师的教研态度、教研能力和追求专业成长的自信。
一.极贯彻“两纲精神”,寓民族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中。
开学初,我校召开了“贯彻两纲精神培育有根的生命”德育研讨会。会上,我们语文组的陈增玲、吴晓蓉、柴维维、胡婉尔、王李平等老师就语文教育如何实施民族精神教育这一问题先后发言。周纯杰老师也代表语文教研组作了题为“两纲进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发言。
2006年4月13日下午,周纯杰老师参加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举办的“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专题活动。会议详细地介绍了“语文教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这一工作的背景理念、基本内容、目标策略和进展情况,强调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不是“渗透”,而是“落实”或“实施”。最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作《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的专题发言。她指出,语文课要以情感人,给学生更多的情感的激荡,以提升到理性的思辨。
二.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努力搞好有效教学实践课的评比活动。
2006年5月18日,我校青年教师有效教学实践课评比拉开了帷幕。我们语文组田颜蓉、柴维维、王萍三位老师通过抽签先后在预备(3)、(5)、(6)班上课,教同一篇课文《上海的弄堂》。仅从课堂教学过程角度说,总是有欣喜又有遗憾——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即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三堂课对青年教师都会有一定的得益。“好的语文课是磨出来。”上海市特级教师、黄浦区名师工作室柳泽泉老师一语道破本次教学实践的意义。
《上海的弄堂》叙述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详”、“实在”,表现出作者陈丹燕对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赞赏的情感。本文所写的内容是上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但学生对弄堂生活的认识未必与作者相同,教学难度不言而喻。因此,三位教师都注重引导在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弄堂的特点的基础上来认识上海弄堂的生活风貌。田颜蓉老师一开始就播放“弄堂叫卖声”,并同时出示一张张上海弄堂风貌的照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介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不由随着陈丹燕进入了上海的弄堂。在文本的展开教学中,田老师教得有一定的层次感,从“弄堂”──“弄堂生活”──“弄堂里的上海人”──“上海弄堂的文化风貌”,学生在品词读句中感受到最真实的上海、最真实的上海人,如对上海人在公众场合与在弄堂里的不同行为举止,来体会上海人既注意体面又讲究实惠的生活观念。其间田老师十分注重关键词语的反复“敲打”,如“不卑不亢”等。柴维维老师善于抓住内涵深刻的语段让学生精读细嚼,先指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品读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读出它写了什么,用了些什么手法,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文章的重要段落,精彩段落,读好它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然后让学生精读写弄堂里的上海人性情的文字,着重理解弄堂里的人与上海弄堂里的关系。最后再读议论性段落,通过讨论理解文中“生活底色”的深刻含义。王萍老师紧紧抓住能表现上海弄堂生活的、颇为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情趣的细节展开教学,真实再现了上海弄堂的生活图景和文化风貌,现场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和谐。
课后,周纯杰老师主持了评课活动。他说本次课堂教学的预设十分成功,揭示出弄堂所传递的上海人“质朴温煦和对待生活的认真”,通过品词析句、涵泳玩索,来体验作者对舒缓、宁静的弄堂文化的留恋。随后,柳泽泉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指出我们的教学不要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在这一点上三堂课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柳泽泉老师希望我们语文老师多一点书卷气,让课堂焕发出浓郁的语文味,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后,我们要感谢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课评比付出心血和智慧的傅绮玉、陆启蒙、胡婉尔老师,同时也感谢为本次教学评比提供协助的预备年级的陈增玲、吴晓蓉、刘融老师。
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吴晓蓉老师荣获黄浦区起始年级课堂教学优秀教学片段评比三等奖。
初三(2)班蔡妍卿同学荣获“白兰氏杯”上海市第十九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初二(1)班姜云莉同学的《豆腐的学问》入选《上海市中学生2006年度最佳作文选》一书。
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为教研组长,缺少与各备课组有效的沟通,只停留于“上行下达”的工作模式中。
2.语文教科研工作比较薄弱,对“二期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这一课题未作有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