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的色彩——观张思德后感
发布时间:2006-03-13 来源:

  

     60年前,上千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聚集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生命的最后一程送行;下午一点,毛泽东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而死,就死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段名言至今还振人心肺。60年后,这个感伤但也鼓舞了几代人的时刻又在影片中得以重现,而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唯美的艺术处理讲述了在六十年前抗日战争后期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的延安,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的故事。
    
   张思德生于19121010日,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参军11年,抗日战争后期,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旅长,而张思德却从自己一生中当过最高的职位??班长又当回到战士,成为毛泽东主席的一名勤务兵。1944年夏天,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以上这段简单的文字是许许多多资料记载上对张思德短暂一生的基本概括。或许,他真的太普通了,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如果没有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惊天动地,我想人们至今还不知道他,他可能只是当年无数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之一,后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回忆当中也不会有他的身影和他的声音,所以,某个角度来讲,张思德是幸运的,因为这许多年来他的名字始终和“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而光荣的口号相伴随。事实上,在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是千千万万像张思德一样的人组成了我们的革命队伍,他们和张思德一样,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他们可能不会高谈阔论表现自己,但却会实实在在体现生命。他们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可正是这一棵又一棵的小草带来了革命的生机和解放全中国的希望。如此来看,《张思德》这部影片是对这些小草的赞美之歌,而主人公张思德是这千万小草当中的代表。
    
  小草是平凡的,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也是普通又平常;但小草并不卑微,虽只有星星点点的绿,却在阳光下灿烂地绽放,影片中,主人公平凡中尽显伟大,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只是生活中每个故事点点滴滴的串联,但却体现出了一名革命战士的美好品德,让为人服务,为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温暖着、激励着我们的心灵。
    
  张思德是主人公,影片中的每一条线索当然都是体现他的品德和精神而勾勒的,如他和领袖毛泽东,烈士留下的孩子宋光明,老革命哑巴炊事员,烧炭队员小白,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刘秉钟等等这么多人之间的故事线索交织成一张大网把张思德的光辉形象托了起来。同时,他又像一个梭子,穿针引线,把革命圣地的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氛围,同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有机而从容的编织起来,无论是垦荒纺线大生产、南泥湾丰衣足食、鲁艺学员的集体舞和延安老街新市场的繁荣兴旺等代表性场面,都真实地渲染了当时军民奋发图强、昂扬乐观的革命氯围,为凸显张思德光辉的人生轨迹,铺排了生动可信的规定情景。
    
  电影中对于张思德的形象刻画,是运用了一些鲜活灵动的生活细节,例如张思德在歌咏晚会上突然停电后甘为人梯,驮着战友换好灯泡;例如战友小白吹口琴烧坏了一窑炭而丝毫没有悔恨之情时,张思德气得把口琴扔到河里后来又跳下河去泅水捡回口琴还给小白从而真正感动了他;特别是张思德死后,哑巴老炊事员在桌上摆放了一捧大枣,本来是黑白的影像突然变成红色。这个色彩变换是一种艺术的唯美,强烈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这些细节把张思德这个普通平凡的战士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并在普通、平凡的特征映象中开掘出了雄伟、壮烈的气概。张思德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话,观众看到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跑,穿梭于一个又一个的场影,和始终挂在他脸上憨憨的笑容。影片中最具视觉冲击的炭窑因为大雨塌方,张思德壮烈牺牲的场面,让多少观众为之落泪,心灵得到升华。
    
  影片的拍摄是成功的,六十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报道,影片《张思德》放映之初有关部门曾经作过一次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道张思德和为人民服务的人数占到60%。我很庆幸,早生了几年,便曾在中学课文中学过这篇文章,但时至今日的我也不过是知道这个名字和那段伟大的名言而已,对于张思德的事迹和文章的整个内容大体是模糊的,甚至还错记为张思德是因为尝找野菜而中毒牺牲的,看完影片我真是汗颜,歉疚中也就愈发感动,我开始深深地思考:张思德距离现在的年轻人有多遥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距离我们又有多远?现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依然常现耳前,但却模糊在心间,不觉之中只成为一种空头标语或口号。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冒出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争取个人利益的时候,在抢夺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资源的时候,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张思德忠厚的人品、做事情的那种热情和认真,那种身心宁静的状态,应该是非常有益的启发。
    
  有人说很多情况下电影不是对现有东西的重复,而是把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多缺失的东西做一种重建。电影《张思德》就是对这种精神的重建。张思德用他的实际行动为现代人上了一课,我不敢说一部电影就能一下子找回缺失的东西,但至少提醒我们开始发现这种缺失,并渴望找回它。
    
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冷漠,权力至上,竞争激烈,还有多少人渴望自己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这些人眼中,只有美丽娇艳的花朵才是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他们一心一意渴求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希望得到领导的垂青,群众的艳羡;他们重视的只是结果,而忽略过程,当接手一件事情时不能脚踏实地地去把它干好,而只是想谋些好处或表现自己。太多的现代人已经迷失自我,早已忽略了小草的颜色才是生命中最质朴的色彩。
    
  当然,小草似的人物在当今社会,在现代革命事业中依然存在,他们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许他们的名字已被人们熟知,如李素丽、孔繁森、赖宁等;也可能他们一辈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奉献,鲜为人知。正是他们以小草的精神涌动着生命的本色,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作为年轻一代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我坦承自己渴望成功,渴望鲜花和掌声,但电影《张思德》却教会我任何事情都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事情的大小不过是人为分出来的,只要是有利于大家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做好。要知道,鲜花也曾是一棵小草,经过了风雨才抽蕾、吐蕊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每个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质,褪去生命最初的色彩。大概这就是影片《张思德》带给我最大的感慨吧!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