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们:上午好!
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家长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第一方面:小升初后,预备年级新生可能面临的困惑
孩子进入预备后,要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特别是那些在小学时很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后,发现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心理容易失衡,因此,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激励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教育专家指出,预备新生,通常都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比如入学不适应新环境,容易产生入学恐惧;由于小学课堂学习要求与初中有些变化,学生坐40分钟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或正确的学习姿态,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问题;同时,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数学也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难度增大。此外,由于升学到了一个新环境,小学认识的好朋友分散到不同学校,新的伙伴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些学生出现内向寡言的现象,与老师的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进入初中后,孩子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获取的信息大大增加,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更广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学生面临的新课题。
第二方面:进入初中后,家长应做到以下的四点
一、 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环境
1、 家长事先有心理准备
孩子就要上预备了,家长最好能先孩子一步,到学校去实地看看,了解新学校有什么特点?了解初中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对新生有哪些具体要求?回家后再给孩子作详细介绍;也可以事先帮助孩子充分做好进入初中后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准备,最好能帮他们订出逐步适应中学生活的计划。
家长要给孩子提前进行心理暗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已经长大了,是中学生了”。家长要了解中小学学习上的差异,比如课程设置的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养成做笔记、及时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孩子进入初中后,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进入初中后,就需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好适合的目标。许多家长都会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你们学校来就像变了个人,原来在小学很优秀,老师都夸他,现在却有上课讲话、甚至连作业都不完成的现象。其实,这往往是家长未能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对其评价还只停留在小学阶段,未能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改变、参照物的改变的结果。
我们家长和教育者都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帮孩子分析现状,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步步去克服,终究会获得新的成功。有时,孩子在向目标迈进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要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舒缓焦虑,增强信心,让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从而渡过“高原”。
二、培养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习惯可以从家长、学生两个角度来说:
1、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做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记忆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等。众所周知,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中学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科科目多,课堂教学容量大、学业难度大,因此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比较多,这就要求家长们还要帮助孩子培养以下学习习惯:
要有预习的习惯:即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运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中学课堂教学容量大,不事先预习是无法跟上老师上课节奏的。
要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是所有重点内容老师都写在板书或幻灯片上的,要学会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要有上积极课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孩子在课堂上不是录音机、也不是打印机,光全盘接收不行,还要多思考、大胆质疑,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要有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一天下来,科目很多,拿到作业很难一下子记起所需知识点。先复习,归纳知识点,明确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然后作业,效率高而且知识点巩固到位。千万不可作业做完就了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人们在学习中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而且复习时还不能死记硬背,因为研究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而死记硬背的则是是费力不讨好的。这一规律在小学应用不多,是因为小学课堂容量小,教学内容简单,老师在课堂上就进行了较好的巩固,而中学课堂做不到这一点,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孩子课后复习。
此外,还有按学习计划学习的习惯、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的习惯等。
2、生活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如在仪表方面要清洁卫生、服饰穿着要自然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方面使用礼貌词语、态度诚恳亲切、声音大小适宜、尊重他人;仪态方面要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如在教室和老师说话要从座位上站起,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和人说话要用目光注视对方等。
要培养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绝不能因为对方言辞尖锐一些、态度生硬一些就暴跳如雷。只要的善意的规劝就应该虚心接受。要告诉孩子,对待缺点、错误的最好方法是欢迎别人指出来。
要培养和别人交流合作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与迁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所以,有的孩子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惹事,富于攻击性;有的害羞、怯懦、性格孤僻、不合群。而中学对孩子间交流合作的要求很高,许多时候学习和工作是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比如做实验、出黑板报、打扫卫生等都要几人通力合作。
要培养孩子得体地与人交往的习惯:要会选择朋友。初进中学,家长要引导孩子选择益于自己品德提高的朋友。在交往中要尊重朋友,也要平等真诚相待,不可为了得到朋友而弃做人的原则于不顾。只有让孩子培养了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孩子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环境并愉快地生活。
三、关注孩子成长特点,家长言传身教
我认为家长要做到以下三点:
1、 要了解孩子身心特点
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生理发育很快。外在表现为身高增长、体重增加,心肺急速增大等。有的发育早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心理方面,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厌学情绪渐渐滋生、自我管理逐渐变难等。常常有家长感叹,现在他怎么不听我们的。但即使困难再多,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去努力克服,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因为孩子的智慧就是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的。
2、自己言行是孩子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要求孩子经常收拾书桌、整理房间,我们家长的房间就应该经常保持整洁;如果要求孩子尊敬长辈,我们家长就首先要对双方老人尽孝;如果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家长就要首先积极工作、努力进取。反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折射父母修养的缺失。
孩子常见的不良行为有:无理霸道、自私自利、喜欢狡辩、目中无人等,这些从中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情感、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家长的言行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有些家长在饭桌、电视机前对学校、老师及社会的种种现象口无遮拦尽情评论,孩子的心灵纯洁如白纸,会把家长随口的观点或者牢骚等感受全盘吸收,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所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请先关注我们家长自己的言行。
3、尊重孩子,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孩子虽然只有12岁,但他们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尤其进入中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渐渐把自己当成人看,往往会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当作准确的理解,对我们家长的话不再言听计从,甚至有时还针锋相对。这时,我们就不能再摆出“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的架子,而要耐心听孩子的陈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把你要他那样做的理由一一讲给他听,然后可以承诺这是成人的标准,并从这一角度督促其改正。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谈话,有利于与孩子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是你说什么他就认可什么的,而是要一定符合他的理解层次他才能接受。
同时,与孩子沟通时,我们的家长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否则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或起不到沟通效果。
让孩子从心理上适应新学校
文/ 连莺
各位家长们:上午好!
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学生小学升入初中后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家长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第一方面:小升初后,预备年级新生可能面临的困惑
孩子进入预备后,要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特别是那些在小学时很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后,发现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心理容易失衡,因此,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激励孩子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教育专家指出,预备新生,通常都会面临以下一些问题:比如入学不适应新环境,容易产生入学恐惧;由于小学课堂学习要求与初中有些变化,学生坐40分钟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或正确的学习姿态,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问题;同时,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数学也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难度增大。此外,由于升学到了一个新环境,小学认识的好朋友分散到不同学校,新的伙伴短期内难以形成,一些学生出现内向寡言的现象,与老师的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进入初中后,孩子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范围扩大,获取的信息大大增加,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更广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学生面临的新课题。
第二方面:进入初中后,家长应做到以下的四点
一、 帮助孩子顺利适应新环境
1、 家长事先有心理准备
孩子就要上预备了,家长最好能先孩子一步,到学校去实地看看,了解新学校有什么特点?了解初中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对新生有哪些具体要求?回家后再给孩子作详细介绍;也可以事先帮助孩子充分做好进入初中后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准备,最好能帮他们订出逐步适应中学生活的计划。
家长要给孩子提前进行心理暗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过去不一样,已经长大了,是中学生了”。家长要了解中小学学习上的差异,比如课程设置的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养成做笔记、及时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孩子进入初中后,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
2、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我,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进入初中后,就需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好适合的目标。许多家长都会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你们学校来就像变了个人,原来在小学很优秀,老师都夸他,现在却有上课讲话、甚至连作业都不完成的现象。其实,这往往是家长未能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对其评价还只停留在小学阶段,未能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改变、参照物的改变的结果。
我们家长和教育者都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帮孩子分析现状,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步步去克服,终究会获得新的成功。有时,孩子在向目标迈进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要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舒缓焦虑,增强信心,让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从而渡过“高原”。
二、培养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习惯可以从家长、学生两个角度来说:
1、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做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记忆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等。众所周知,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中学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科科目多,课堂教学容量大、学业难度大,因此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比较多,这就要求家长们还要帮助孩子培养以下学习习惯:
要有预习的习惯:即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运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中学课堂教学容量大,不事先预习是无法跟上老师上课节奏的。
要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是所有重点内容老师都写在板书或幻灯片上的,要学会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要有上积极课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孩子在课堂上不是录音机、也不是打印机,光全盘接收不行,还要多思考、大胆质疑,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要有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一天下来,科目很多,拿到作业很难一下子记起所需知识点。先复习,归纳知识点,明确新知与旧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