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杨翎)
发布时间:2014-04-10 来源:

学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利用休息日,我到宝山大场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陶先生创办的原山海工学团遗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932年春,他和他的学生在宝山沪太路红庙附近的各村各户进行调查访问,农友们普遍欢迎他们前来办学。这样陶行知就决定在这里创办一所新型学校——山海工学团,学校于1932101正式开学。 陶行知曾向农友们解释过学校为什么叫山海工学团。他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处在宝山、上海之间;二是·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占我东北地区,山海关危急,取名山海有共赴国难的意思,接着他又说:什么叫工学团呢?工就是做工,工以养生,靠自己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就是学习,学以明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就是团结,团以保生,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权利。我们学校招生原则就是来者不拒,不能来者,送上门去。陶行知当时还写了一首诗表达他办山海的决心:弄东一弄东、乾坤属儿童,我们是真理的传播者,瞄准乡村向前冲

  听了陶行知的讲话,农友们纷纷响应。一下子办了十几个工学团,入学的有好几百人。

  工学团既是一个小学校,又是一个小工厂,一个小社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动员人民组织起来向大自然进军,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坚决斗争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是全村的男女老幼,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健康活泼,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村里要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先生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可以教先生;做中学,先生可以变学生。

  山海工学团和当地群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农友们和教师亲如家人,有时学唱歌,有时谈国家形势,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平时相互常串门谈家常,相帮洗衣服,烧饭菜。

  山海工学团推行小先生制。山海工学团开办艺友班,以提高小先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在山海任教的有邹韬奋,冼星海、艾思奇、薛暮桥、萨空了等。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上课,辅导了许多小先生。从此,小先生制不胫而走很快影响到上海、全国。

  陶行知与山海的教师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  

  1937·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工学团所在地成为战区。部分师生参加战地服务团,走上抗日前线。有些参加孩子剧团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有的为前线部队运送食品、日用品,扛担架、抢救伤兵,冒着枪林弹雨昼夜不停地工作。上海沦陷后,部分师生到难民收容所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活动,坚定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陶行知在大场办学五年,留下的是爱满天下。人们怀念他、纪念他。1986年在山海工学团旧址,兴建了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当年书写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2个大字雕刻在围墙上,馆内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陶行知光辉的一生。 

纵观陶行知先生创办山海工学团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一个人民教育家的胸怀与眼光,他说人民群众的话,想人民群众的事,与人民群众交朋友;同时,又把生产技能、科学知识传授给大众,他的“教学做合一”,他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不闪烁着一位教育家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同样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