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周公馆有感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党支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位党员要走进革命教育基地学习的要求,我们化学组的三位党员教师在3月25日下午一起前往思南路73号参观周公馆,一同感悟解放前夕我们党的领导人工作的环境和艰苦。
我们是怀着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的崇敬之情到这里参观、瞻仰的。我们所说的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驻沪办事处。它设立于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由于当时国民党的限制,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1946年6月周恩来四次来上海,每次都住在这里,并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会见爱国民主人士,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跨几级台阶,来到一楼,里面木制的地板漆成了红色,给人一种激昂、亢奋又温暖的感觉。在一楼右手边是周总理办公与休息的屋子,屋里简单地陈列着两张木床,一张写字台,两把木椅。那身居高位,但艰苦朴素的作风,完完全全地表现在我们面前。屋子挨着阳台,阳台上原本摆放的是警卫员的床铺,可见当时革命活动困难与风险重重。
怀着敬仰之情,来到二楼,这里是周总理与董必武先生会见各界人士的地方,这里安排了一间宿舍式的屋子,整齐并排地摆了几张床,当时商议党内事务或前来拜访之人就住在这里,床铺不够时就打地铺。站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60多年前,这里党内人士商谈时事,来回穿梭之景,他们在这里默默地奉献着革命书写着历史。
踏着激昂的地板,来到三楼。董必武先生及他的家人就住在三楼左手边的那个相对较小的房间里,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一张字台,一把椅子,一个衣帽架就挤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当初一同住在公馆里的同志恳请董必武先生与家人搬到楼下更宽敞舒适的房间里,他执意要求把大房间让给其他同志而婉言谢绝了。每个人都心系同志,团结奋斗,使这个寓所成为斗争在上海的党内人士在国民党特务监视与搜查之下的一个温暖的归宿。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让我更加体会到,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为了今天人们能够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有多少个像周公馆这样的办事处在同敌人做着殊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