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实活动学习材料《教师: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之导读
发布时间:2010-01-04 来源:

                                                                 

党支部在学实活动中下发的学习材料《教师: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关于教师的精神支柱的对话》节选自《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这套丛书是对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发表的文章、在多种场合的报告与讲话,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筛选编辑而成。丛书着眼于于漪老师新世纪以来的理论阐述,并辅之以编者评述,帮助我们看到了更加丰富完整的于漪老师和她的求索历程。对于我们这些正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着的同志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套丛书的编辑源于对于漪老师成长历程的研究,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的从于漪典型案例研究当代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课题组的首期研究成果,课题在聚焦于漪老师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在于漪老师引领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群体,希望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看到影响中国特别是上海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发现个性中的共性,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全书分编成六册,分别命名为《呐喊》《坚守》《超越》《凝望》《启智》《反思》。本文节选自《坚守》分册中的四篇文章,其中凝聚了于漪老师对教师应有的精神境界的理解和呼唤。

200927日是于漪老师的80岁诞辰,岁月在这位经历了57年教育生涯的前辈身上刻下的印记,永远遮挡不了她生命的朝气和活力,在她的身上总是涌动着一股强大的能量。我知道这能量来自于她更加强大的精神世界,来自于她对伟大人格的坚守。于漪老师把这种精神的坚守当作了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生命形态。

有了这种精神的坚守,才有了永远的师者——于漪。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她能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师表——促使她作为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仍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

有了这种精神的坚守,才有了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于漪。我们才能理解,当1985年于漪走进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担任校长,面对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时,她作出一系列令当时社会震惊的决定的决心: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她斩钉截铁地面对校内外的各种议论;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她着手开展两代师德的教育,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请盲人乐队用精彩的演奏诉说怎样做生活的强者,让教师、学生讨论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的形象……硬是将学校营造成一块育人的净土。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学习材料中的精彩语录,一起体验她“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精神境界:

她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她呼唤教育工作者们肩负起“塑造心灵,培养情操,为民族未来负责”的使命。她对所有站在三尺讲台前的教师呼喊“要爱惜孩子的青春啊。一个孩子毕竟只有一个青春,如果致使他对这门学科漠然,这个损失以后是很难弥补的……”

她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关键是教师的质量。教师的德、才、识、能素质全面提升,就能目标高远,底蕴厚实,智慧喷涌,视野开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鱼得水,且冷暖自知……”她呼唤教师要立志——“人无志不立,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志’是什么?是志向、理想、信念、精神支柱。人没有精神支柱是站不起来的。就好象人没有脊梁就不能直立行走一样”。她呼唤教师们“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总觉得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自己必须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激情似火,师爱荡漾……”

在于漪老师眼中“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她义正词严的对教师们说“教师应是做人的表率:人总是有物欲的,因为要生存、要发展。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追求的目标是人格的完美。泰戈尔曾经说过‘鸟的翅膀一旦系上黄金,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支撑。读书求知为什么?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教师是教圣贤书的人,当然应该是做人的表率。”

2006年,面对今日教育面临的困境,从教55周年的于漪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今天当教师十分不容易,教育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挑战,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面对这种干扰,我的态度是‘坚守’‘抗争’。”她告诉我们“今天学校面临着粗俗文化的包围。文化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又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垃圾文化就像蛀蚀楼房的白蚁一样,在吞噬着学生的心灵。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坚守阵地,守住教育这个神圣的殿堂,要竭尽全力,拿出九牛二虎之力来见吃守,来抗争。”

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是一位教育家的坚守与呐喊。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陈赣老师在与《坚守》分册的编辑孙宗良先生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追问:“于漪之所以为于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生命与使命同行。”问:“她的使命意识哪来的?”答:“民族的忧患意识。”问:“她的忧患意识又是哪来的?”答:“悲天悯人的情怀。”问:“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是从哪里来的……” 孙宗良先生写道“他的不断追问给了我深刻的启迪,真正的教师心中必定有着光明的火炬。” 我明白,那火炬一定就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了。“于是,于漪老师的人生过程,形成两条线的交织,一条是外在的经历,那时一条曲线,波澜跌宕,惊心动魄;另一条是内在的坚守,那几乎是一条直线,没有起伏,没有曲折,就这么直直地从起点走来,只是变得越来越雄浑粗壮。这两条线重合在一起,是能够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的;它能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于漪老师那忙碌的身影背后到底是什么……”

教师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精神支柱呢?陈赣老师写到:“于漪老师告诉我们,教师精神支柱的核心是心中的‘大爱’,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教育,爱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如今人们似乎已经不再相信教师是春蚕、蜡烛、园丁等神圣的隐喻,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光环也渐渐淡去,那么教师应该从哪里寻找精神的源泉?朱子清说‘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徒一般。’于漪老师对教育就是拥有宗教般的情怀以及宗教般的热情。这样的一种信仰的力量,需要我们来传承,从而让千千万万个教师真正成为中国的‘脊梁’,用坚强的人格共同铸就民族的精神长城!”

 《启智》分册的编辑陆宏亮老师写到:“每一次同于漪老师交流,内心总会涌动一种激情。我知道,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背后闪耀的是一种精神。于是,纵使我曾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力量产生过那么多次的怀疑、彷徨,但我还是相信了这种力量的存在,并且相信因为它而呈现了生命的美丽。确实,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作为教师更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那是我们的灵魂,支撑着我们行走在这复杂多变的人生中。”而这种精神的坚守“带给于漪老师的,更多的不是痛苦、负担,而是一种丰富的快乐,一种满足的快乐,一种崇高的快乐,一种问心无愧的快乐,是一种超越了很多东西后的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 也许,我们不必用太多的词语来堆积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但相信有了对事业与学生的爱,你就能够去做到。

今天,我们在学实活动中学习和解读于漪老师对教师精神支柱的论述,就是要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无愧于我们的事业,无愧于学生的青春,无愧于我们的教师生涯。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