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会备课组的关键字——“新”
发布时间:2009-03-11 来源: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保证。不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任教不久的新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学期一开始,各个备课组就纷纷行动起来。社会学科也不甘人后,组内备课活动进行地有条不紊。我有幸和杨翎老师、倪训娟老师同组备课,使我受益匪浅,可从三个“新”字加以归结。

“新”学科
     社会课是一门崭新的学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科任教老师,任课老师都是兼课,对“怎样上社会课”都处于摸索阶段;而学科本身大量的内容、广泛的知识面、灵活的教学形式则对任课老师“怎样上好社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对社会这门新课程的探索仅靠一人之力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社会课的备课组活动就为任课老师们相互探讨借鉴、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次集体备课,老师们交流的内容多样而深入,力求将相关的鲜活的社会事实和学生的实际经历纳入到社会课堂教学中来,并就过程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懈地探究,反复琢磨着怎样上出这门新课的“新意”来。

“新”形式
    本学期的社会备课组活动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无论多么繁忙,杨老师和倪老师总会定期开展好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从不间断。除了做到“三备”“三统一”,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标要求、统一重难点外,每位老师也会就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例各抒己见。杨老师更是率先提出了组内多轮听课的备课形式。每次听课后,组内及时评课,老师们针对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之处进行细致、恳切、无保留地分析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更好地开展下一轮的课堂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第一轮的听课已经完成,老师们都感觉这种新的备课形式可以使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将个人智慧集于一体,把集体智慧的结晶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真正发挥了备课组活动的优势。

“新”教师
    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备课组活动获益最大的自然是我。我真切地感觉到老教师们不仅专业方面堪称一流,人品和师德也不愧为新教师们的楷模。组长老师的课稳扎稳打,循循善诱;杨老师的课旁征博引,颇具魅力。更重要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内外所流露的对学生的关注与关爱之情是值得每一位新教师学习的地方。而我刚跨出校门不久,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学生们更为接近,有时也能在备课过程中为组内老师了解学生情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更好地将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所以,备课组活动是“新老互助”得以实现的一块基石,也为新教师更快地成长提供了一条捷径。


分享到:
相关信息